返回首页

三字经孟子者到始可读的译文?

222 2024-03-28 19:03 admin   手机版

一、三字经孟子者到始可读的译文?

《孟子》者,七篇止。

讲道德,说仁义。译文:《孟子》这部书由孟轲所著,一共有七其核心内容是宣道德和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

中不偏,庸不易。译文:著述《中庸》这部书的是孔子的孙子。中庸的意思是指待人接物处理事情要至公至平。,至真至正,无太过,无不及。

作《大学》,乃曾子。

自修齐,至平治。译文:著述《大学》这部书的,是孔子的学生曾参。文章的内容是论述怎样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管理家庭乃至治理国家,平定天下的方法和道理。

《孝经》通,四五熟。

如六经,始可读。译文:读通了孔子著述的《孝敬》,读熟了“四五”,才能读像六经这样深奥的书。

二、孟子的故事?

1、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为了他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搬了三次家.

2、始作俑者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3 、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成语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三、三字经孟子?

三字经有关孟子的句子:昔孟母,择邻迁,子不学,断机杼。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孟子及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

四、三字经 孟子?

三字经是王应麟的著作,道德经是孟子著作。

五、孟子母亲教育孟子的故事?

《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说的是有一天,孟子逃学回家,母亲气坏了,把刚织好的布给割了,意思是让孟子知道半途而废的后果。

孟子最终不负母亲厚望,成为战国时期大思想家和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六、孟子的故事名称?

解答:

孟母三迁、 孟母断织、 孟子休妻 、五十步笑百步、

一暴十寒、始作俑者、仁者无敌等。

拓展:

孟子(Mencius、孟轲,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孟子及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

七、孟子射箭的故事?

故事

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

原文

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

通释

孟子说:“后羿教人射箭一定在拉满弓上提出目标要求,跟羿学射箭的人也一定在拉满弓上努力;技艺高超的工匠一定按中规中矩的要求教导人,学习的人也一定按中规中矩的要求去做。”

八、孟子逃学的故事?

孟子逃学   文 / 安声中   孟子小时候,父亲早逝,他与母亲相依为命。孟母知书达理,待人和气。他们家境虽不宽裕,她却处之泰然,一心要将儿子教育成一个有学问的人。据说她为了给孟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曾有三次搬家的曲故呢。  早先孟子家住郊外,屋边不远就是坟山。孟轲贪玩,他看别人在挖深坑,放棺材,堆土包,觉得非常有趣,经常独自一人拿了一把小锄头,在坟墓之间的草地上,挖洞洞,堆土包,上面插一块小石片,就像死人的墓一样。有时玩得起劲了,孟母几次喊他回去吃饭,他也不肯离开。孟母见儿子经常是满身泥土,双手常有一股死雀死鼠的臭味,怕他为此得病,深为不安。她想:此处靠近坟山,对教育孩子不利,还是搬家吧!搬到什么地方呢?她觉得乡间冷僻,还是搬进城市里住好些。孟母进城在北街租了一间房子,对门是一家肉店,终日门庭若市,砍骨之声不绝入耳。孟轲经常去观看屠夫如何杀猪砍骨,觉得很好玩,就把厨房的菜刀找出来,对着案板上的南瓜、茄子乱砍一气。孟母回家后,一见这情景,又气又急,狠狠地揍了孟轲一顿。她觉得孩子摹仿性太强,不宜与屠夫人家来往,不然时间一长,他会忘记学习的。于是,孟母决定再次搬家,这次选了一个好地方,住址靠近学校。  第三次搬家后,孟子常到学校里去观看教师如何讲课。他见那些学生们对老师非常尊敬,专心听讲,彬彬有礼,同学之间也相互揖让,举止斯文,觉得很有意思。回家后,便盘坐地上,眼望竹简,像学生读书一样,口里念念有词,还在书案上摆设俎豆,学习揖让进退的礼节。这天,孟母卖布回来,见儿子与往日大不相同,言语温和,行动有礼,不由高兴地说:“这个地方可以长期住下去啦。”孟母一心想把儿子培养成一个有作为的人。所以孟轲稍大一点后,她便准备让他上学了。这位辛勤的母亲,用自己织的布,给儿子做了一套新衣裳,又给他做了一个衣袋背在身上,然后高高兴兴地送他到学校拜师。  当时孟轲还小,第一次到学校上学,觉得新鲜有趣,又穿上了新衣新裤,更觉兴高采烈。放学回家时,走路也是跳跳蹦蹦的。  谁知时间一长,孟轲对听课渐渐失去了兴趣。觉得整天盘坐听讲,又要写字又要背书,实在太累人,有进回答错了还要挨打,远不如在坟山埋鼠雀有趣。有一次还未到放学时间,他竟借解小便的机会,悄悄溜出学校,跑回家去。这时,孟母正在机上织布,见孟轲这么早就回家,很是奇怪,便问道:“怎么今天放学这样早?”孟轲抚弄书袋,好一会儿没开腔。孟母见他脸色不对,以为他得了病,便走上前去,摸了摸他的额头,关心地问道:“是不是有点不舒服?“孟轲脸红了,支吾了好一会儿才说:“我……没有病。“孟母愈加奇怪,又问道:“既然没有病,为什么这样早就回家了?学校放学了吗?”孟轲见母亲愈追愈紧,难再隐瞒,只好实说:“还没放学,是我自回来的。”孟母一听,脸色刷地变了,她走到机前,举起剪刀,猛地把机上织布的纬线剪断。孟轲从未见母亲生这么大的气,吓得赶忙跪下问道:“儿子稍早回来,自是不对,不知母亲为何断机?纺线一断,布不是难以织成了吗?“孟母严肃地说:“你的逃学,正如我的断机一样。纺纱织布,才可换回衣食,免于饥寒,君子发奋勤学,才能增长学问,立身世上,为国出力。我断机则难织布,你才学几天就逃学,这样下去,能够学到本领,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吗?”  孟轲听了母亲的话,才知道断机是为了教育自己勤奋学习,不要中断学业,将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于是深受感动地说:“母亲一片苦心,儿子永远牢记,从今以后,儿子再也不敢逃学了!”孟母见儿眼含泪水,知他已认错了,便和颜悦色地说:“不学无以广知,有恒才能有成。孩子,你今后一定要坚持学到底,万万不可半途而废啊!”  从此,孟轲牢记母亲的训言,日夕诵读,勤学不懈。后来又拜著名学者孔子为师,学识大进,终于成为战国时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后世推他为孔子学说继承者,尊称为“亚圣”。

九、孟子苦学的故事?

孟母三迁

“孟母三迁”讲的是孟母为了教育儿子成才,选择良好的环境,为孟子创造学习条件的故事。早年,孟子一家居住在城北的乡下,他家附近有一块墓地。墓地里,送葬的人忙忙碌碌,每天都有人在这里挖坑掘土。死者的亲人披麻戴孝,哭哭啼啼,吹鼓手吹吹打打,颇为热闹。年幼的孟子,模仿性很强,对这些事情感到很新奇,他看到这些情景,也学着他们的样子,一会儿假装孝子贤孙,哭哭啼啼,一会儿装着吹鼓手的样子。他和邻居的孩子嬉游时,也模仿出殡、送葬时的情景,拿着小铁锹挖土刨坑。

孟母一心想使孟子成为好读书、有学问的人,看到儿子的这些怪模样,心里很不好受。感到这个环境实在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认为“此非所以居吾子也”,就决定搬家。不久,孟母把家搬到城里。战国初期,商业已经相当发达,在一些较大的城市里,既有坐商的店铺,也有远来做生意的行商。孟子居住的那条街十分热闹,有卖杂货的,有做陶器的,还有榨油的油坊。孟子住家的西邻是打铁的,东邻是杀猪的。闹市上人来人往,络绎不绝。行商坐贾,高声叫卖,好不热闹。孟子天天在集市上闲逛,对商人的叫卖声最感兴趣,每天都学着他们的样子喊叫喧闹,模仿商人做买卖。

孟母觉得家居闹市对孩子更没有好影响,于是又搬家。这次搬到城东的学宫对面。学宫是国家兴办的教育机构,聚集着许多既有学问又懂礼仪的读书人。学宫里书声朗朗,可把孟子吸引住了。他时常跑到学宫门前张望,有时还看到老师带领学生演习周礼。周礼,就是周朝的一套祭祀、朝拜、来往的礼节仪式。在这种气氛的熏陶下,孟子也和邻居的孩子们做着演习周礼的游戏。“设俎豆,揖让进退。”不久,孟子就进这所学宫学习礼乐、射御、术数、六艺。孟母非常高兴,就定居下来了。

孤儿寡母,搬一次家绝非易事,而孟母为了儿子的成长,竟然接连三次搬迁,可见孟母深知客观环境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常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一点在少年儿童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因此,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虽然不是一个人成才的唯一条件,但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孟子以后既没有选择墨学、道学等曾经显赫一时的学说,又没有像苏秦等纵横家那样,从个人的权利思想出发,图得个人平生的快意,而是偏偏选择儒家学说作为他毕生奋斗的事业,终于成为一位在现实的人生中,不为一己之身而谋,舍生取义,只为忧世忧人而谋国、谋天下的“圣人”,这与孟母早期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买肉啖子

孟母不仅重视客观环境对少年孟子的影响,而且十分注重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启发教育孟子。“买肉啖子”的故事,讲的就是孟母如何以自己的言行对孟子施以诚实不欺的品德教育的故事。有一次,邻居家磨刀霍霍,正准备杀猪。孟子见了很好奇,就跑去问母亲:“邻居在干什么?”“在杀猪。”“杀猪干什么?”孟母听了,笑了笑,随口说到:“是给你吃啊。”刚说完这句话,孟母就后悔了,心想邻居不是为了孩子杀的猪,我却欺骗了他。这不是在教他说谎吗?为了弥补这个过失,孟母真的买来了邻居的猪肉给孟子吃了。

断机教子

“断机教子”,讲的是孟母鼓励孟子读书不要半途而废的故事。孟子少年读书时,开始也很不用功。有一次,孟子放学回家,孟母正坐在机前织布,她问儿子:“《论语》的《学而》篇会背诵了吗?”孟子回答说:“会背诵了,”孟母高兴地说:“你背给我听听。”可是孟子总是翻来复去地背诵这么一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母听了又生气又伤心,举起一把刀,“嘶”地一声,一下就把刚刚织好的布割断了,麻线纷纷落在地上。孟子看到母亲把辛辛苦苦才织好的布割断了,心里既害怕又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忙问母亲出了什么事。孟母教训儿子说:“学习就像织布一样,你不专心读书,就像断了的麻布,布断了再也接不起来了。学习如果不时时努力,常常温故而知新,就永远也学不到本领。”说到伤心处,孟母呜呜咽咽地哭了起来。孟子很受触动,从此以后,他牢牢地记住母亲的话,起早贪晚,刻苦读书。

孟母施教的种种作法,对于孟子的成长及其思想的发展影响极大。良好的环境使孟子很早就受到礼仪风习的熏陶,并养成了诚实不欺的品德和坚韧刻苦的求学精神,为他以后致力于儒家思想的研究和发展打下了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十、孟子杀猪的故事?

应该是曾子杀猪,而不是孟子杀猪

《曾子杀猪》是一篇古文,讲述了曾子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同时这个故事也教育成人,自己的言行对孩子影响很大。待人要真诚,不能欺骗别人,否则会将自己的子女教育成一个待人不真诚的人。

原文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汝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耳。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遂烹彘也。

翻译

曾子的妻子到集市去,她的儿子一边跟着她一边哭泣。他的母亲(曾子的妻子)说:“你回去,等我回家后为你杀一头猪。”妻子到集市后回来了,曾子就要抓住一头猪把它杀了,妻子制止他说:“(我)只不过是与小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小孩子是不能和他开玩笑的。小孩子是不懂事的,是要依赖父母学习的,并听从父母的教诲。现在你欺骗他,是在教他学会欺骗。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会相信自己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该用的办法。”于是(曾子)马上杀猪煮了肉吃。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